频道搜索
阅读有力量 |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教师第二季“领读师”第21期

发布者:孙梦丽  时间::2021年02月22日  浏览次数:

      阅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路径,阅读是教师永远的修炼。

     “领读师”项目的开展与教师领读课程的实施 ,旨在引导教师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在梳理中联系实际、在分享中表达观点、在书香氛围中受到感染,从而更好地陶冶教师专业情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学术生态,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音频 


本期领读师

孙梦丽


图书介绍


书名:追风筝的人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

ISBN:9787208061644


背叛与救赎:阿米尔的成长之旅

——领读《追风筝的人》

孙梦丽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图书是《追风筝的人》,本书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也是作者的成名作。小说由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男孩阿米尔和家中仆人的儿子哈桑幼年时的友情,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的背叛以及成年后返回故土进行救赎的过程。

      在本次领读中,我主要探究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的罪与赎。阿米尔的成长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心理特征。这里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深度剖析阿米尔的成长历程。此外我还注重挖掘阿米尔背叛与救赎的深层原因:阿米尔对哈桑的背叛不仅仅是简单的争夺父爱,其中更包含种族歧视、主仆关系等原因。他最终踏上了救赎之旅,也是因为对种族歧视等问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1.成长小说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成长小说最初源于德国,后来传入欧洲、美国乃至世界各国。一般来说,成长小说的主人公都是不成熟的青少年,但并非所有成长小说都是如此。这些主人公的共同特征是都要经历无知,遭受困难,疑惑,解决困难,最终达到成熟。

      成长小说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给人一种向上奋进的动力和能激起人们强烈的趋善的欲望。《追风筝的人》正是在这一点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小说对主人公阿米尔儿时为了博得父爱而冷漠地旁观别人对好友哈桑的凌辱及最后对其背叛之举的刻画既令人痛心,又让人觉得在情理之中。正是在经历了一件件令人痛苦的事件后,阿米尔成长了。

      在成长过程中,阿米尔的心理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而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能很好的解释这些变化。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同时,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也反映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特征。这两个理论可以相互结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该理论去解释阿米尔的成长历程及其心理特征。

2.阿米尔的成长历程及其心理特征

      阿米尔的成长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快乐童年,风筝大赛,美国生活和重返阿富汗。在阿米尔童年时期,他和哈桑有着深厚的友情。哈桑是父亲的仆人阿里的儿子,阿里曾经说过,吃同一个人的奶长大的孩子就是兄弟,而阿米尔和哈桑就是吃同一个奶妈的奶长大的。他从小和哈桑一块儿玩耍,一块吃饭,他们一起在午后爬树,一起去看电影。阿米尔自己也曾说过,他几乎和哈桑一块儿度过了整个童年。在这个时期,阿米尔虽然时不时地感到父亲对哈桑的关注多于自己,但他还是将哈桑视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所以这个时候,自我很好地平衡了本我和超我,使阿米尔处于一种懵懂天真的状态。

      阿富汗地区每年都会举办风筝大赛,获得冠军的人会得到全阿富汗的赞赏。阿米尔为了赢得父亲的赞赏,参加了风筝大赛。而哈桑负责在风筝坠落后追回风筝。阿米尔经过努力,终于得到了冠军,而哈桑却在追回风筝的途中惨遭阿塞夫的强暴。阿米尔目睹了一切却没有勇气站出来,而与之相对的是,之前阿米尔每次遭人欺负,都是哈桑为之出头,从未有丝毫犹豫。后来,阿米尔每次看到哈桑,都会遭受良心的谴责。出于内疚和嫉妒,阿米尔最终诬陷哈桑偷走了自己的手表,赶走了阿里一家人。此时,阿米尔经历了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与迷茫,本我打败了自我和超我,使阿米尔为了内心的欲望不择手段。

      阿里一家走后不久,阿富汗发生动乱。阿米尔跟随父亲来到了美国。这个时期阿米尔与父亲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并且他还与一位阿富汗将军的女儿索拉雅结为夫妻。虽然阿米尔的生活表面上看去幸福美满,但他时时刻刻都被儿时的旧事所折磨,哈桑的面貌,声音萦绕着他,让他没有片刻安宁。在父亲因病去世后,他的好友拉辛汗从阿富汗打来电话,告诉阿米尔惊天的秘密,原来哈桑是父亲和阿里的妻子所生下的孩子,哈桑是阿米尔的亲兄弟,并要求阿米尔返回阿富汗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起初阿米尔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更不愿意回去。但是拉辛汗告诉他,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最终,阿米尔决定回去,开始他的赎罪之旅。这个时候,超我已经占了上风。

      阿米尔返回阿富汗后,勇敢地与儿时的仇敌,阿塞夫斗智斗勇。面对强权毫无畏惧,最终成功地救出了索拉博。在承诺了索拉博要带他回美国后,却因为法律上的阻扰不得不先把索拉博放到福利院。而索拉博却因为阿米尔没有信守承诺而选择自杀。从旁观者的角度看,阿米尔已经竭尽全力,无可指责。而此刻阿米尔却近乎崩溃,认为索拉博的自杀全是由于自己造成。此时阿米尔已经完全成长,超我战胜了自我和本我,使之成为了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成长历程也由此完成。最终,索拉博被救回,阿米尔将之带回了美国,完成了他的赎罪之旅。

3.阿米尔成长过程中的背叛

      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犯下的最严重的的错误就是对哈桑的背叛,因为年少的背叛,阿米尔即使在移居美国后也无法享受安逸的生活,而背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阿米尔的背叛可以归为他的心理因素。阿米尔一直渴望得到父亲的爱,而父亲却更加关注哈桑,他记得哈桑的生日,记得在他生日时为他请医生治疗兔唇。在阿米尔年幼时,他的自我是理性的,知道哈桑的忠诚。因此,他的自我调节着本我本能的驱使,以防破坏性的行为出现。然而,当他看到哈桑遭受苦难时,阿米尔的本我冲破了束缚,超越了自我,并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最终背叛了哈桑。

      其次,阿米尔之所以有最终的背叛,也与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主仆关系有关。在阿富汗,普什图人是优等民族,而哈扎拉人一出生就被贴上劣等民族的标签。作为普什图人的阿米尔自然会对哈扎拉人哈桑带有歧视。所以在他犹豫要不要为哈桑挺身而出时,他的心中掠过这样一种声音: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因此,此时本我释放了心中的欲望,不再受道德的约束,最终导致了对哈桑的背叛。事实上,阿米尔从来没有将哈桑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在他心中,哈桑永远都是仆人,哈桑为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这种关系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所以才会有最后的背叛。

4.阿米尔成长过程中的救赎

        在得知哈桑的真正身份后,阿米尔开始了他的救赎之旅。他历尽千辛万苦,把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塔利班的手中救了出来,并因此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完成了他成长的蜕变。阿米尔救赎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阿米尔时时刻刻在遭受心灵的折磨。他的父亲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从小就教会了他对与错,所以阿米尔本质是个善良的人。在犯下错误后,他被愧疚萦绕,即使他认为美国是一个可以让他埋葬过去的地方,他还是不能摆脱负罪感。这种负罪感最终促使他重返阿富汗,开始赎罪之旅。

        其次,阿米尔在美国对种族问题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成为了一个有独立思考和生活能力的人。在美国,他也遭遇了身份认同的问题,逐渐明白世界上没有种族优劣之分,人人生而平等。之前哈桑遭受的所有待遇都是不公平的,他身上的劣等民族等标签都是莫须有的。而阿米尔对哈桑的背叛行为是可耻的,他伤害了一个可以为自己付出一切的人。这些新思考帮助阿米尔找到了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那就是摒弃种族差异,去营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阿米尔最终的救赎使之获得了心灵上的解脱,同时也象征着人性的升华。

5.结论

      《追风筝的人》无疑是一部成功的小说,它讲述了普通人充满爱,背叛与救赎的成长历程。作者胡赛尼是文学界的一头黑马,他选择阿富汗作为小说的背景,使人们对阿富汗的种族关系,社会现象有了更深的了解。他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让人们对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历程充满敬畏。

        我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主人公阿米尔成长历程中的背叛与救赎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出于年少的无知,嫉妒,阿米尔背叛了好友哈桑。然而他却在成年后奋力弥补前半生犯下的错。他的成长历程充满曲折,迷茫,但他在经历了一系列挣扎后,最终完成了成长之旅,成为了一个正直善良,不畏强暴的人。

今天的“领读师”要跟大家说再见了。

阅读不孤单;

“悦”读越美好。


            审稿:覃巧丽 范美辰              

            编辑:秦丽娇

            审核:高霞


让阅读不孤单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下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