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 读 师
杜丽文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作者:克里希那南达(Krishnananada Trobe),阿曼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09月
以爱疗愈内在小孩
—领读《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图书简介:
内在小孩就是孩子般的敏感、直觉力、好奇心、想象力、天赋智慧和感受感觉的能力,并没有随岁月的流逝和成长而改变或衰退。当我们年幼时,因为我们的心灵经常不能得到满足和安慰,使得我们的内在形成一个被隐藏的敏感脆弱空间,如同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等到我们成年后,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被这个内在小孩接管,沉浸于痛苦中,做出不负责的行为,造成我们在关系中的挣扎和受苦。孩子是没有勇气和智慧来面对他所遭受的伤害的,但是身为成年人,我们有足够的成熟度,就像安抚、疼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疗愈我们的内在小孩。一旦我们的内在小孩得到了疗愈,他的喜悦、创造力、生命力、信任等特质就能毫无阻拦地表达出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和希望。
作者简介:
克里希那南达,丹麦人,授受过咨商、心理治疗、光灸及头荐骨平衡等专业训练,并以专业心理治疗及身体治疗背景,整合直觉及静心向度。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工作风格。他们的著作有《拥抱你的内在小孩》、《真爱的旅程》、《走出恐惧》等,并有多种译本。目前他们于世界各地带领工作坊及训练课程,分享“真爱的旅程”。
建立联系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话题。在我们身边,你是否发现有一些人无法与其他人建立联系。他们清楚地存在自我意识和个人存在感,也会和他人交流,但是这种与人之间的联系很窄。
对于他们而言,虽然他们明白建立关系的重要性,但是却无法顺畅的与他人建立良性关系。这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内在小孩受伤了。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原来我们内在小孩的最大特征,就是恐惧。我们的恐惧幻化成愤怒、悲伤、嫉妒、自卑、自责、退缩等不同的负面情绪,让我们眼花缭乱,而不知道其实是一个受了伤的内在小孩被触动了。只有疗愈了内在那个受伤的小孩,才能让它焕发出生命力、创造力、信任等特质。接下来,我将从本书中截取三个片段,分析内在小孩受伤可能存在的原因。
一、他为什么看起来很小心——无意识虐待
前两年,有一部电影非常热门,叫《何以为家》,影片讲述的是一名12岁的黎巴嫩男孩赞恩的故事。影片中他说道:“无力抚养孩子的人,请别再生了,生而不养,何以为家。”影片中赞恩的父母对他其实是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虐待。孩子在成长中的陪伴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还要承担生活的苦难。像赞恩这样的父母在我们身边可能很少,现在的家长会时刻关注孩子的起居住行,但是对孩子无形中的虐待却时有发生。我曾经听过一个学生告诉我,TA的父母会因为自己成绩不好或者做事情没有达到预期而把TA关进小黑屋进行自我反思。家长往往觉得这仅仅是为了孩子好而做出的教育方式,但是却让孩子在心里感受到抛弃。在书中曾举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男孩被自己的父亲认为可能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因此在所有家庭场合遭到排斥。家庭成员在一个房间内吃饭,但是孩子没有任何原因不得不在厨房中吃饭。这里并没有任何身体的虐待,但是却让孩子感受到抛弃。这样对孩子今后的生活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在《欢愉拓宽觉知力》中威尔.舒茨说:一个有着过少的融入,会被人称为是社会化以下的人倾向于变得内向和退缩。在意识里,他想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保持这种距离,坚持认为他不想和别人纠缠而失去自己的隐私。但是无意识里,他绝对想让他人对他有所关注。他最恐惧的事就是别人会忽略他,对他没有什么兴趣,而且很快就会把他抛在身后。他最深的焦虑和自我概念有关,就是他没有价值。这个男孩经历的情感荒芜注定要深刻的影响他的成年关系。这会使他如何挣扎于自己令人怜惜的无价值感,还有他那个不被爱的自我——不被允许分享最亲密的家庭日常活动,一起吃饭。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虐待还有很多伪装,并不总是那么容易辨认。如果最恐怖的例子是那些毁灭性的——身体上、性方面的、心理上的——那么不太明显的情况也需要我们仔细审查。一个过度受宠的孩子、过度为父母的个人需要服务的孩子,或者其父母没有情绪边界的孩子,都可以说是虐待的牺牲者。只要边界遭到了破坏,而去为另一个人自私的、神经症的或者不稳定的要求而服务,我们就会看到一个脆弱的年轻人的权利遭到了侵犯。
父母过于严厉的控制对于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同样是有害的,如不理性的要求、诉愿需要,对表现或贡献的不适宜期待,所有这些都影响一个成长中的孩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家还记得在《小舍得》里的田雨岚嘛?她儿时的经历——父亲背叛,母亲改嫁,寄人篱下,使她内心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她将自己的自信建立在对孩子强烈的期待和控制上,最后导致孩子的抑郁崩溃。其实,孩子不能知道正在发生什么,只是因为他们在童年的时候不能保持轻松且平和的心态。他们发展出一种谨慎,总是小心地判断家庭成员的心境。
二、他为什么看起来难沟通——内在信任感缺乏
健全的人格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建立。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写道,在婴儿第一年中,如果抚养者不稳定、情感上不可获或者以某种方式拒绝婴儿,就会在婴儿内心产生基本的不信任感。基本信任的缺乏将带来长达一生的软弱,主要体现为习惯性的退缩于精神分裂和情绪低落的状态中。这些人早期经历的情感创伤导致了一种在遇到困难时候的“分离”“不在场”,类似于旁观者的状态。这些人经常在朋友圈显示非常自信,然而在这背后却可以察觉另一个隐藏的自我层面——时刻准备逃避和剥离联系。早期生活的创伤,通常与恶劣的抚养质量有关,教会了在其他方面没有力量的孩子通过转移注意力来避免压力。因此,在生活中,如果你遇到沟通时非常困难,或者经常“不在场”的情况,试着理解对方可能与童年时期并不完美的抚养教育有关。
三、他为什么看起来很焦虑——内在恐惧感包围
还有一种人,他们遇到痛苦不会逃走而会坚持下来,这种小孩今后可能进入焦虑状态还不是回避或抑郁。成年后,他们并不完美的婴儿期后续影响他们表现出焦虑、歇斯底里,有时候出现无法控制的情绪爆发。个人情绪的爆发归根到底源于内心的恐惧。这种恐惧感都可以从早年的经历中找到答案。无意识的恐惧、伤害、希望和渴望,总是不可避免的躲在我们选择伴侣以及随后遇到的冲突与失望的背后。这种恐惧可能来源于受害者早期父母对他们不可控的责骂中。孩子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因而投射在一段关系中则表现为安全感的缺失。当他们感觉到处于不可控的情况下,内在受伤的小孩可能会通过失控的情绪爆发来引发注意。只有理解内在恐惧感的来源,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解决。
其实,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只有了解了内在受伤小孩,并且安慰内在受伤的小孩,我们的人生才能有很大的转变。当然,静心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能够帮助你更好的觉察自我。
萨提亚曾说:让内心强大,我只需看到自己,接纳我还不能做的,欣赏我已经做到的,并且相信走过这个历程,终究可以活出自己,绽放自己。希望通过这本书,你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今天的“领读师”要跟大家说再见了。
阅读不孤单;
“悦”读越美好。
审稿:高霞 陈慕灵
编辑/排版:陈慕灵


让阅读不孤单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