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搜索
让阅读不孤单 |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教师第三季“领读师”第19期

发布者:李允  时间::2022年04月14日  浏览次数:

       阅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路径,阅读是教师永远的修炼。    

      “领读师”项目的开展与教师领读课程的实施 ,旨在引导教师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在梳理中联系实际、在分享中表达观点、在书香氛围中受到感染,从而更好地陶冶教师专业情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学术生态,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领  读  师 

李 允



爱弥儿



作者:卢梭

李平沤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05-01

以自然之法,寻快乐教育

—领读《爱弥儿》

      “如果你不首先培养活泼的儿童,你就决不能教出聪明的人来”。这句话出自卢梭的著作《爱弥儿》。本书讲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各个成长时期的过程、特征以及教育方法。《爱弥儿》花费了卢梭20年时间观察、构思,3年时间撰写完成。它的诞生轰动了当时的整个法国和西欧,并且对后世的许多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卢梭是 18 世纪法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每次提到卢梭,总会说到自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爱弥儿》中深有体现。本书中卢梭抨击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教会所统治的学校教育禁锢人性,提出了以顺应自然、遵循儿童天性为核心内容的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认为,儿童需要接受三个方面的教育,“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而且三种教育需协调一致,都起了作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在这三种教育中,受之于人和事物是指外界环境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部分因素是可以人为调整控制的。而“受之于自然”,即面对自然规律,人们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受之于人和事物的教育必须配合自然教育,这也是要进行自然教育的必要性。自然教育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回归天性,顺应自然,遵循儿童发展的天性。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强烈抨击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教育,认为这种教育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束缚了儿童的天性。卢梭认为,这是与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相违背的,忽视了儿童作为人的主体性。


      那么卢梭所推崇的自然教育只是简单的顺应儿童天性吗?其实并非如此,这里的“自然”要复杂得多。《爱弥儿》中的自然大都集中出现在以下方面: “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 这里当指才能和内在器官的发展) ,或是受之于人( 这里当指利用前面自然的发展) ,或是受之于事物( 这里当指对影响我们的事物所获得的经验) 。”如果我们只是把自然这个名词局限地限用于适合天性的习惯,那么,我们就可以不用去说这一番多余的话了。内在的自然是指“一意识到我们的感觉,我们便希望去追求或者逃避产生这些感觉的事物”在受习惯的遏制而改变以前,就是“我所说的我们内在的自然”。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卢梭所定义的自然很笼统,有内在指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自然,有外在的自然——社会自然、“自然人”还有大自然。而最为珍贵的是卢梭提出并强调了儿童内部自然,并把它放在了教育的首位。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卢梭所提的自然确切来说并不只是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他心中的自然应该是指各种事物最原始最纯真的状态。“孩子自然的天性都是好的,而一得到成人的教育就有极大可能变坏,我们要为我们孩子的灵魂周围建起一层保护网,让孩子按其本心、本性去发展。”


       卢梭推崇自然教育,那么他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是一种未被社会“教育”和“变坏了”的人,但是教育以及人的成长发展并非静止的,人终究是要在社会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因此卢梭所说“自然”或许也是一种内心的“自由”。所以卢梭的顺应自然,应该是指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由发展,不强制改变儿童,顺应儿童的自身发展。那么这个“顺应”是否意味着儿童可以完全自由发展,不需要引导了呢? 当然并非如此,卢梭之所以那么强调自由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根据成年人的思想,去把儿童变成他们所认为的儿童的样子,儿童完全被当做成人的附属品,完全失去了自身发展的自由。而强调自由、平等也是卢梭一贯的的政治理想。


       既然如此,为什么选择用“自然”来表述而不用“自由”呢?或许在《爱弥儿》一书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在《爱弥儿》这本著作中,卢梭主要是表达顺应自然的教育理念,在书中,他把自由的理念就倾注在了爱弥儿这个虚构的小不点儿身上, 在这里,“自然”无疑就优于“自由”了。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 “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卢梭教育原则中的一个重要主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要急功近利,要慢慢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教育中常说的“静待花开”。我们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在恰当的时间去进行恰当的教育。我也很欣赏卢梭提出的教育方法——“自然后果法”,主张在儿童犯了错误时,不要急着说教,而是要让儿童自己去体验不恰当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从“自然后果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卢梭自然教育中的德育。在教育的第四阶段,卢梭提出了道德教育。他认为道德教育是儿童从自然走向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教育。在德育方法上也体现了卢梭的自然主义原则,他主张依靠实践来培养良好的品德。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当儿童犯错时,教师要让他体会、承担不恰当行为的后果。这样所取得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或是直接惩罚要有效果。而今日,我们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的地位更是显而易见。或许《爱弥儿》中的这些德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是深有启发的。

      德育应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儿童在“做中学”,在“做中思”,在“做中悟”。这样所形成的正确的道德认知,也能够帮助孩子们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情景中健康、快乐成长。




今天的“领读师”要跟大家说再见了。

阅读不孤单;

“悦”读越美好。

审稿:高霞  陈慕灵

编辑/排版:陈慕灵

让阅读不孤单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下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