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搜索
让阅读不孤单 |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教师第三季“领读师”第14期

发布者:王伟  时间::2022年04月14日  浏览次数:

       阅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路径,阅读是教师永远的修炼。    

      “领读师”项目的开展与教师领读课程的实施 ,旨在引导教师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在梳理中联系实际、在分享中表达观点、在书香氛围中受到感染,从而更好地陶冶教师专业情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学术生态,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领  读  师 

王  伟

给教师的建议



作者: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年1月

给 教 师 的 建 议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而我们知道的知识又是有限的。往往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我们需要拥有一桶水。这话一点儿也不假,但是这一桶水,如果不添加,不更新的话,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要更多读书。

       为了能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也算是费尽心思,再三斟酌后,最后还是没能离开与教育相关的书籍,《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一年前网购的,由于从事的教育职业,作为年轻教师,一直想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少走弯路,快速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与教育理论家。他是一位中学校长,从业30多年。十七岁时就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在乌克兰一所十年制的学校工作。他一生写了40多本著作、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童话和短篇小说,记录了学校的生活和自己的教育经验。他的著作被称为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同时也被誉为教育界的泰斗。而《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有书籍中最有名、且最广为传送的一本,是他30多年来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实践和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的经验结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实践的教育思想体系。

      该书分为上篇和下篇,苏霍姆林斯基分别列出了100条建议,其中前50条建议为上篇,主要论述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后50条建议为下篇,主要论述教师如何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以保证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些建议涉及教师具体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处理学生的家庭作业等教学流程,还包括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同时还涉及到教师如何促进自我发展、提高专业水平等问题,这些都是为了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该书可以说是一本“教师手册”,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对现代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具有指导意义。

     从大师身上吸取教育智慧。不论你在社会中的角色是什么,我都推荐您读一下这本书。

     每个人的成长和辉煌都少不了点滴的积累,而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需要不断的完善、更新,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每一个人也是需要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而作为教师更是要把学习看作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阶段性、持续性的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学生每天都在接受着大量的信息,面对复杂纷繁的世界,学生们会有许多问题。如果教师只有“一桶死水”的话,难以面对学生提出的许多新时代的问题,也更是谈不上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了。教师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方可担当为师,从而令人尊重。然而教师只有通过学习来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通过学习来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技能。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好比本书的第62条建议所说,你的知识、你的求知渴望和阅读爱好,就是你个性教育力量的强大源泉。自己要善于看待这个源泉,并引导学生走近这个源泉。要培养与你爱好、兴趣、志向、才能相近的青年人。正所谓言传身教,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

      初读这本书,给我很大的震撼,就是大师的思想哪怕是一点一滴都给我们带来宝贵的财富和启发。他能从每个孩子的身上发现其所具有的特点、美好、善良、人性之类的东西。在生活中,学生犹如一棵小树,需要教师、家长、社会的沐浴,才能茁壮成长。而在学生的心里,老师的表扬和欣赏就像阳光一样,是学生离不开的,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有了阳光之后,我们的小树苗才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才能静待花朵。也正是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献身于教育的伟大事业,才能在工作中对孩子进行观察和思索,发自内心的认识孩子们,才成就了这本书中的诸多事例,鲜明观点,朴素的言语中有着炽热的情感。我相信老师们读到此书时,一定会在某一个章节、某一条建议中感同身受,会心一笑,产生强烈的共鸣。宝贵的经验有很多,每个人读完之后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与体会,下面我就印象比较深的内容与大家分享。更多的精彩内容还需要大家到书中去详细阅读。

      上篇第六条—《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引发我的反思。确实是,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的工作也是有限的,上课、备课、辅导个别学生、社团,其他的行政工作,已经应接不暇了,更何况还要抽出时间写科研论文,回家还要忙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儿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条建议。书中是这么写到:“要天天看书,终身以书籍为友,这是一条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堂,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坐着看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段话让我领悟到教育技巧的奥妙。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事情太多,应当在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中,让你所教的学科原理、教科书成为你看来是最浅显的课本。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到这个时候,备课就无须花几个小时了。短时间的读书并不会让你感觉到自己有多大的进步和感受,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读书,他就会像春夜喜雨一样,逐渐的浸润你的心田,使你的自身能力不断提高。

      回顾自己近四年的教育教学,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作者无处不彰显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坚强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让我有一种继续高歌向前的冲动和追求。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理论,留给我们诸多的是思考和反思,同时也照亮了我未来的教育生涯。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身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多读书、读好书,我们一直在路上。    


今天的“领读师”要跟大家说再见了。

阅读不孤单;

“悦”读越美好。

审稿:高霞  陈慕灵

编辑/排版:陈慕灵

让阅读不孤单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下一篇:
上一篇: